這幾天大家好嗎?原本的蘭嶼之旅(自行宣布)取消。在家看新聞實在心情有點X@#$,還是追劇比較療癒。
但還是不禁在想,若是被感染,COVID-19沒意外應該會痊癒,但被新聞報導跟其他人指指點點的心理陰影面積,可能比較難消除XD
這種 #人言比疾病可畏 的狀況,會讓很多人更遲疑去篩檢或接受治療,反而無助於疫情控制。所以我想除了戴口罩、勤洗手之外,我們都可以更 #謹言慎行 ,同樣也是在幫助抗疫。
1⃣️ 不要將疾病與族群和地區做連結:
『XX市昨天有OO例確診』(OK),但
『XX市是病毒大本營』就很不OK。
如果你覺得外國人對亞洲人動手很不應該,那我們也同樣不應該因為對方住萬華/蘆洲/板橋/⋯就覺得他染疫。
2⃣️ 我個人不太喜歡把防疫與#戰爭做類比:#某某區淪陷 #如臨大敵 是新聞媒體製造緊張感用的。但現實人生畢竟不是電影預告,不用這麼高潮迭起,這種類比對防疫沒什麼實際幫助,更怕感染者覺得自己成為全民公敵。
3⃣️不要幫感染者取稱號:『XX王』、『超級感染者』有污名化病人的可能性。瑪麗馬龍的下半輩子真的很不好過,過世快一百年了#還是擺脫不掉 #傷寒瑪麗 的稱號。
4⃣️散佈事實,而非恐懼:我們都很關心周遭的人,轉傳訊息前想一想,我知道這個消息的來源嗎?是有公信力值得信賴的嗎?轉發事實或實用的解決方案會讓人更心安。
5⃣️避免「區分你我」的行為:比方說在非必要的狀況下,公布自己篩檢陰性的結果或「無接觸風險的」訊息截圖,藉此#證明自己沒有生病。
不要說 #同島一命了,在不長眼的病毒面前,全人類都是一樣的,所以這次伊森說跟大家聊聊 #疾病污名化,(完全沒妝髮請大家不要嫌棄嗚嗚)。越是危急的時刻,我們越要謹慎理性,不分你我,把污名化降到最低!
#伊森說 #劉傑中 #看時事學英文
#看新聞學英文
#新聞主播